“画”说二十四节气·小暑丨蝉鸣声声小暑至 绿茵十里芳华始
《画说“二十四节气”》 作者: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 崔自默 “倏忽温风至,因循小暑来。” 小暑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,夏天的第五个节气,夏季的最末一个月,古称季夏,中医术语谓之长夏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:“六月节……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”暑即炎热,虽热却不足称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故称:“小暑”。 小暑三候 二十四节气被分为七十二候,五日为一候,三候为一气,每一候都有动物、植物、鸟类、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,这些现象称为“物候”。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:“一候温风至;二候蟋蟀居宇;三候鹰始鸷。” 一候 · 温风至 小暑日后,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, 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。 二候 · 蟋蟀居宇 在炎热的七月,蟋蟀也嫌热, 不得不避到人类居住的庭院墙脚, 以期找到阴凉的一角避暑。 三候 · 鹰始鸷 七月,鹰也怕被“上蒸下煮“的日子, 开始远离地面,翱翔于高空, 在清凉的高空中避暑。 小暑农事 小暑前后,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,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、春小麦等作物外,农事上主要是田间管理的工作,应根据长势追肥、防治病虫。 今日小暑到来,雨水开始增多,气温逐渐升高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。农民要注意预防,避免对棉花、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良影响。 小暑农谚 “小暑雷,黄梅回;倒黄梅,十八天”。小暑的标志是:出梅、入伏。这一时节的雷雨常是“倒黄梅”的信号。 节到小暑进伏天,天变无常雨连绵, 有的年份雨稀少,高温低湿呈伏旱。 夏播作物间定苗,追肥治虫狠锄田。 春苗中耕带培土,防治病虫严把关。 棉花进入花铃期,修治追耪酌情灌。 空闲地上种蔬菜,头伏萝卜不容缓。 雨季造林好时机,精细认真管果园, 冬修榆树夏修桑,修整白杨于伏天。 割晒青草好时机,牲口冬季之美餐。 鱼长三伏猪三秋,增饵防病是关键。 小暑食俗 食新 “食新“是将新打的米、麦等磨成粉,制成各种面饼、面条,邻居乡亲分享来吃,表达对丰收的祈愿。同时,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五谷神和祖先,恳求保佑风调雨顺。 炒面 北方小暑,会把新收的麦子磨成面,热锅炒熟后,加水和糖搅拌均匀吃,这种食物成为“炒面“,唐代医学家苏恭说,炒面可“炒面可解烦热,止泄,实大肠。” 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,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。这段时间,禁食鸡、鸭;鱼、鳖、蟹等物,但可以吃猪、牛羊肉。 吃暑羊 “伏羊一碗汤,不用开药方“,所谓“伏羊“,即入伏以后的羊肉。羊肉温补而味美。是冬令补肾的佳品,但是在不少地方,有吃“伏羊“的习惯,譬如苏州西郊的木渎藏书羊肉。“吃伏羊“其实也是以食为疗,“冬病夏治“,夏日湿热,人们往往食欲不振,此时,想象着这么一碗咸鲜美味、热气腾腾的羊肉汤,顿时胃口大开,浑身毛孔喷张。再干完这碗羊肉汤,便大汗淋漓,五脏六腑的湿热、寒气、毒素等随着汗液哗啦啦地流出来,何等的通透爽快! 炒鳝片 俗话说“小暑黄鳝赛人参”,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。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,而黄鳝性温味甘,具有补中益气、补肝脾、除风湿、强筋骨等作用,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,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。 蜜汁藕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,藕中含有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、磷、铁、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,具有清热养血等作用,适合夏天食用。鲜藕以小火煨烂,切片后加适量蜂蜜,可随意食用,还有安神助眠的功效。 小暑养生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,因此人们要劳逸结合,保护人体的阳气,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,需注意平心静气,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,以符合“春夏养阳”之原则。 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 […]